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世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查看: 2398|回复: 0

    老南门轶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94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271

    主题

    1869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616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

    济南的清真寺 发表于 2023-7-9 2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or ''}
    作者:汤惠民
    [color=rgba(0, 0, 0, 0.9)] 640 (1).png

    [color=rgba(0, 0, 0, 0.9)]老六合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北城门规模最大,南城门次之。南城门在滁河北岸,城门口正对浮桥。进得城来有“十字街”与前街相交。

    [color=rgba(0, 0, 0, 0.9)]十字街东面有家全城最大的酒厂叫做“鲁子柜酒店”。酒店前店后场。解放后,公私合营,鲁子柜酒店成了县属六合酒厂的所在地。
    [color=rgba(0, 0, 0, 0.9)] 640.jpg

    [color=rgba(0, 0, 0, 0.9)]南城门口西侧,有座面临城墙,背对滁河的“问津茶馆”,是清末民初全城最有名的茶馆。名曰“茶馆”,实际上既是茶馆又是菜馆。茶馆每天只做上午和中午生意,下午歇业打烊。南来北往的人喜欢在茶馆内里吃早茶、谈生意。早茶有二十多道菜。最具特色的是“三素菜肴”(素干丝、素交面、素点心)。城里的文人雅士喜欢在此一边吃早茶,一边观景,吟诗、作画。茶馆最多时雇了十三四个跑堂的,每天上上下下,木质楼梯踩得咚咚作响。生意忙不过来时,账房来不及收钱,便按吃完的碟子数收钱。有的顾客抓住这个漏洞,趁人不在意将碟子扔进滁河。茶馆一名大师傅受聘于泰州一家茶馆后,更使得煮干丝、烫干丝在六合进一步发扬光大。老板达子和1953病故,问津茶楼停业。到了20世纪30年代,县城的小顽意、大华饭店相继开业并成为餐饮业的后起之秀。
    [color=rgba(0, 0, 0, 0.9)] 640 (2).png

    [color=rgba(0, 0, 0, 0.9)]与茶馆并排,依次有“常同丰机米厂”和古家木行。两家商号的业务都需走水路,米厂、木行后场就是码头。常家米厂有房屋58间半,晒场几百平方米。沿的码头停了许多船,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挑夫们哼着号子将一担担稻谷和米,木材、板材装船、卸货。城里人都知道这两家生意做得很大,到底每年赚多少虽说不清楚,但家有黄金外有秤,看看两家吞吐量,人们心里都有数。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浮桥是用墩鼓(固定的船)和桥板相连而成。墩鼓用粗麻绳固定。桥板分“横担(横向)”和“直担(纵向)”,横担在桥两端,直担在中间。七八条直担、十几条横担桥板并排,每条直担仅有一尺宽。
    [color=rgba(0, 0, 0, 0.9)] 640 (3).png

    [color=rgba(0, 0, 0, 0.9)]浮桥南端有“桥楼”,与南城门相望。桥楼内放着每天开桥,关桥所用的工具。十名桥夫干完活,坐在里面喝茶、玩纸牌、掷骰子、说荤段子。

    [color=rgba(0, 0, 0, 0.9)]龙津桥没有建成前,浮桥是滁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桥关时,通行人,车辆(板车)。进城卖菜的,搀扶老人、娃子进城扯布、做衣服的……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到了下午三点,五名桥夫撤掉中间的桥板,拉起绳了,再用长长的钩子用力将墩鼓(船)拽开。随着“开桥喽!”的一声高喊,河面的大小船只鱼贯而行,驶过浮桥。正常情况下,每天下午三点开桥通航,如果河面上船多了,一天能开好几次。

    [color=rgba(0, 0, 0, 0.9)]这天,从十字街下来一小队走南闯北推着独轮车的北方人。他们小小翼翼地你帮我、我帮你,将独轮车推下层层石台阶,再将小车推上晃晃悠悠的桥上,让人看了心惊肉跳。

    [color=rgba(0, 0, 0, 0.9)]紧靠桥楼有条东西向的“上横街”。上横街有薛家茶炉子和高老四剃头店。薛家茶炉门面迎街,后窗枕河,因此有个很雅的号,叫做“水旺源”。薛老板是南门出了名的玩友,扬剧唱得好,玩花船更是一把好手。后因欠了高利贷,被人追债,老板娘一气之下,投河自尽了。
    [color=rgba(0, 0, 0, 0.9)] 640 (4).png

    [color=rgba(0, 0, 0, 0.9)]过了浮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六合南门。

    [color=rgba(0, 0, 0, 0.9)]南门有三条南北走向的街,自西向东为:清真街、彤华街和东河街。清真街、彤华街用青石铺成,街两边商铺、作坊相连,招牌高悬。

    [color=rgba(0, 0, 0, 0.9)]清真街的回民绝大多数是从青海内迁的来的。清真街北有“清真寺”和“清真女学”。清真寺大殿前有一棵四百多年的老松柏,树枝下垂,宛如华盖。南门人把清真女学也称作“女清真寺”。一条不长的街上有相隔很近的两座清真寺,这在全国都很少见的。清真街上的回民十分虔诚。街上是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有悖伊斯兰教义的现象发生。曾有一外地人不知情,在街上赶猪,被回民兄弟围住,要求给个说法。最后在镇长调解下,赶猪人又放了炮鞭,又赔礼道歉才使事态平息。全国著名的回民领袖、大阿訇达浦生老家就在清真街。
    [color=rgba(0, 0, 0, 0.9)] 640 (1).jpg

    [color=rgba(0, 0, 0, 0.9)]彤华街与清真街中间没有巷子相连,原因在于清真街的回民要相对独立,不沾腥膻。

    [color=rgba(0, 0, 0, 0.9)]南门人称东河街为“东河岩(南门人读成死撑活挨的‘挨’)”。说它是街,的确有点寒碜。街旁大多是小门小户,还有许多外来户。没有商铺,街也不规整,还有少数草棚子。

    [color=rgba(0, 0, 0, 0.9)]彤华街北首紧接桥楼,最南端是彤华宫,全长不过两百米。彤华街因有彤华宫而得名,因“彤华”二字与“火”字意义相连,所以六合人把彤华宫又称为“火神庙”。彤华宫有前后三进,正面上方有红底黑字的直匾,上书“彤华宫”三个颜体大字。大殿中间供着火神老爷和火神太太,还有一位不知是哪路神仙。两旁是十几尊泥菩萨。遇到干旱年份,老百姓将城东龙王庙的泥菩萨抬出来,用柳条蘸水往菩萨身上洒,口中念念有词,祈盼龙王爷早降甘霖。彤华街附近七八个小娃子,也照葫芦画瓢模仿,还头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手里拿着破锅破碗、破撮簸子,边敲边往彤华宫走,还不时抬头望天。叮叮叮,当当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一段,一会又哼唱起来:“小娃子、小娃子,哭哀哀,河水快干、晒死嘞,求求火神帮个忙,劝劝龙王爷,一场暴雨快下来。”当天夜晚,一响惊雷,一道闪电后,下起倾盆大雨。小娃子坚信,这雨是他们求来的。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六合绅士张官倬在他主编的《棠志拾遗》中,有这样的记载:“彤华宫在县南门外。旧传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入街时,神显灵异,自焚,无计。亦奇闻也。”
    [color=rgba(0, 0, 0, 0.9)]有诗云:
    [color=rgba(0, 0, 0, 0.9)]  彤华宫北对文昌,
    [color=rgba(0, 0, 0, 0.9)]  庙宇巍巍历岁长。
    [color=rgba(0, 0, 0, 0.9)]  焚毙敌人数无计,
    [color=rgba(0, 0, 0, 0.9)]  谁云旧说近荒唐。
    [color=rgba(0, 0, 0, 0.9)]彤华街东,从北往南有“堂子巷”“小口巷”和“大口巷”。时间长了,六合人把巷名说白了,说成“小狗巷”和“打狗巷”,以后将错就错,标志牌上也写成“小狗巷”“打狗巷”了。
    [color=rgba(0, 0, 0, 0.9)] 640 (5).png

    [color=rgba(0, 0, 0, 0.9)]堂子巷内有家“攀桂泉浴室”生意红火,顾客盈门。后来老板又在永宁街开了一家,名叫“滁来泉浴室”,生意依旧红火,超过了攀桂泉。滁河边那些卖苦大力的搬运工、瓦木匠劳累了一天,最大的奢望就是到浴室咪个“二两五”,再来个“水包皮”。有个久治不愈的痨病人,搲一勺池中浮起来的股掯(身上的污垢)喝下去,说偏方治大病。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攀桂泉浴室附近有户人家,男的在澡堂里跑堂,女的帮人缝缝补补,做些小生意。女人生了十个男娃,一心想生个女儿。女儿生下了,可是不久便夭折了。男的无可奈何地说:“我烦米、烦柴,就是不烦儿女”。他家的生活如同六合的一句顺口溜:“儿子多,烧小锅,眼子瞅瞎了,顺墙摸。”人口多,生活艰难。十个娃子挤在三张床上睡觉。女人说:“这哪里是睡觉?是简直就是叠腌菜呀!”老大的衣服穿后给老二,老二穿后给老三、老四。冬天的棉袄到了春天掏掉棉花成了夹袄,到了夏天夹袄又变成单衣。小老巴子干脆精屁股。这家人难得吃回荤;平时一碗菜刚端上桌,眨眼工夫就被一扫而光。临近春节,女人做了“猪头膏子”,怕被儿子偷吃,便用篮子吊在房梁上。几个儿子用大板凳摞中板凳,中板凳摞小板凳。等女人回家,猪肉头膏子被吃得碗底朝天,还舔得亮光光的。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堂子巷北有胡家小店和金家豆腐店。大清早整条巷子飘着豆腥味。金家卖了多年的豆腐,也没发大财。有人说金家“做梦发财千条路,一早起来还是磨豆腐。”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堂子巷和小狗巷之间有柏记发药店、盛家酱园和王家大饼店。小狗巷与打狗巷之间达良喜饭店,胡德同茶炉子达义泰油坊。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打狗巷以南的商铺很有意思,有仁寿堂药店,许家棺材店、王二饭店,最后是倪家驴坊。用这几家商铺可以编成一个故事情节链:胡老爷病了,每天到仁寿堂抓药;病没医好,死了;就到许家棺材店卖棺材,棺材一般需要八个人抬,所以出殡、下葬要租用倪家驴行的驴车;丧事办完,还要到王二饭店吃客,答谢亲朋好友和四邻。

    [color=rgba(0, 0, 0, 0.9)]许家棺材店的棺材质量一流。棺材一头大,一头小。制作进不铇子,全靠斧头;不用钉子,全靠榫头。棺材漆得油黑发亮,闻到浓烈的味道后,会让人感到浑身凉晕晕的。附近的小把戏喜欢跑到店里躲猫猫,在这个棺材里坐坐,那个棺材里躺躺。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彤华街西的商户比街东多。规模较大的有:张奉家酱园、德泰昌药店、陈发魁理发室、王家茶食店、顾财洲锅瓷店、王国球酒店、张家诊所、元大油坊、姜一舟诊所、大同染坊、张摇头蜡烛坊、朱玉记京货店、殷家烟酒店、常玉记炒货店、夏正兴杂货店、余家粮行、张家纸扎店等20多家。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张奉家酱园是仅次“时广源”的第二大酱园。有三间门面,后场有几十口釉面大缸。竹篾编成的缸帽子盖在上面,远远望去像一座座小山。石灰墙上还有“酱园”两个斗大的字。
    [color=rgba(0, 0, 0, 0.9)] 640 (6).png

    [color=rgba(0, 0, 0, 0.9)]南门三家药店算德泰昌药店规模最大,品种多,生意做到香港和南洋,柜台后面的装药的小抽屉多得数不过来。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南门有三家帮人剃头的店,唯有-家叫理发室。陈发魁理发室装修比剃头店漂亮,椅了可以升降,收费自然比剃头店高,因此才配叫做室。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顾财洲锅瓷店生意做得也很大。顾家在龙池槽坊有许多田产,每年收租子的钱比做生意赚的钱还要多。顾老板有三个老婆,二老婆跟着顾老板住在彤华街,大老婆和小老婆在乡下。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彤华街上有中医、西医两家诊所。
    [color=rgba(0, 0, 0, 0.9)]中医诊所是名医张建南所开。张家诊所有门面三间,后二进,前后八间房屋。张医生出诊讲究排场,通常是前来求医的人租用张二小茶炉子的轿子(茶炉既卖开水,又做租轿子的生意)将张医生接到家中诊断、开药方。张家诊所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匾额。有横匾也有直匾,上面刻着“妙手回春”“悬壶济世”“杏林春暖”等一类赞美的词句。
    [color=rgba(0, 0, 0, 0.9)]张建南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儿子张源西就读于镇江师范,毕业后因时局变换,回家承父业继续行医。六合解放前夕,张源西参加革命。因为文化水平高,参与了新政府的组建工作。解放初期六合有四个镇:东门叫仁和镇、南门叫古棠镇、西门叫观滁镇,北门叫天一镇。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张源西因病英年早逝,去世时儿子才九岁。张源西去世不久,时任古棠镇的镇长为讨好领导,假积极,说张家在龙池有田产,硬是把张家成分定为“地主”。并要求张家人搬出,另找他处居住。张家的三间门面房成了“镇公所”。县长刘济川是个老革命,派人多方排查,把这个善于伪装,曾当过汉奸,混进革命队伍的人定为“反革命分子”。这真是投机不成蚀把米,聪明反被聪明误。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张家诊所南面是元大油坊。县城里最大的油坊是西门德隆油坊,公私合营后,德隆油坊成了六合油厂。元大油坊是南门最大的油坊,最多时雇了二三十名工人。元大油坊创始人姓严,不知为何南门厂称他为“连老板”。连老板的儿子有残疾,却娶了一个貌美如花的老婆。老婆要和他离婚,他死活不肯,官司打到法院。法官劝他说“你看看你,腿又瘸,手又背,离了算了,还免得她偷人。”后来元大油坊由股东王小头接任总经理。王小头,头确实比较小,听到人家喊他王小头,他也不生气。他为人厚道,念老东家恩,一直把连瘸子养老送终。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隔着元大油坊就是姜一舟诊所。姜一舟原国民党团级军医,后离开军队回家开西医诊所。他医术高超,在县城很有名气,擅长小儿科,他自制的“大力咳”,治疗小儿“百日咳”有奇效。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姜医生有两房太太。大太太生三个女儿;二太太原是他家佣人,生四子一女。八个子女喊大太太叫“妈”,喊二太太叫“姨娘”。姜家后人很有出息,一个女儿是全国著名的癌症病治疗专家,一个儿子是闻名六合的英语老师、省劳模,至今六合人提到他都会翘起大拇指。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姜一舟诊所南面有家张摇头烛坊。张摇头不是他的真名,真名叫什么,很少有人知道。张家的蜡烛芯不是棉线,而是用有细芦苇烘干后做的。蜡烛有红白黄三种,红的用于节日和办红白事,黄的用于求神拜佛,白的用于照明。烛坊的生意实在太好了,城里人、南圩人都来批发,供不应求。求购人问张老板:“什么时候有货?”张老板双手一摊,一个劲地摇头。张老板经常这样,前来批发的人便改尊称张老板为戏称张摇头了。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南门有两三户书香人家。一是位于彤华街中段的钱家。钱老爷曾任民国时期的六合法院院长,几个子女就读于名校,其中一个毕业于苏州政法大学,后任无锡经济法官。后来家里出了“爬灰”丑事,街上人背后笑钱家“爹爹儿子,奶奶孙子”,于是乎钱家父子老死不相往来,书香门第的脸面丢尽了。二是位于彤华街东的董家。董家人丁兴旺,“如”字、“绵”字辈中,出了好几位学者和教师。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最有名望的是盛子庄家。盛子庄早年任江西省参议员,有个叔伯兄弟叫盛子鹤在南京中央大学当教授。盛子庄回到六合后,在彤华街最南端的下横街建了南门最漂亮的宅院,人称盛家宅院。大院坐南朝北,青砖黛瓦,内部装饰豪华。解放后,盛家大院门前挂起了“六合血吸虫防疫”的牌子。
    [color=rgba(0, 0, 0, 0.9)] 640 (2).jpg

    [color=rgba(0, 0, 0, 0.9)]彤华宫(火神庙)南面有块不大也不小的水塘,人称“南塘”。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飞机几次轰炸县城,奇怪炸弹全都扔进了南塘。南门人说,火君菩萨手一挥,炸弹全都扔偏了,这是火神菩萨保佑的结果。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到了我记事的时候,城门虽灰飞烟灭,但浮桥仍逶迤河面,南门街巷还是旧时模样。
    [color=rgba(0, 0, 0, 0.9)]我的母亲曾在彤华街南货店工作过。店里有位回民王妈妈,长得面和心善。有回母亲带我到她家吃喜酒,她家有个哑巴,哑巴见到我后,用手指着我的鞋子,吱吱哇哇不知道说什么。我愣了半天,才明白哑巴在笑我的鞋子被脚趾顶通了。母亲告诉我哑巴是王妈妈的“大伯子”,有一手好厨艺,难怪酒席上菜肴那么好吃,特别是那道“鸭羹”。
    [color=rgba(0, 0, 0, 0.9)] 640 (3).jpg

    [color=rgba(0, 0, 0, 0.9)]在家待业的时候,我认识两位南门的朋友。一位家住清真街,一位家住水上新村。每次我走过浮桥、清真街、迎恩街、龙池街,感觉去趟南门像是去一次旅游。大街小巷、小摊小贩,工厂、菜场、浴室、饭店,我都感到新鲜,仿佛是电影中的景象。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到清真街,我会到葆真小学(原清真寺),看看那棵老柏树是死是活;路过清真女学,不由得驻足凝视镶在正门上方的石匾额,觉得四个行书体字,既有筋又有骨,是颜柳的结合体。回家后我模仿了好多遍。
    [color=rgba(0, 0, 0, 0.9)] 640 (4).jpg

    [color=rgba(0, 0, 0, 0.9)]直到木浮桥拆除,新浮桥建成,老南门才开始变样。上横街往西分别是六合缫丝厂、六合造船厂。而我再去南门只是为了吃一碗南门粮店对面的砂锅牛肉或鸭血粉丝汤。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一晃又过了二十多年,浮桥又重建,初定名风雨廊桥,但六合人仍沿用旧称。清真寺内新建了“同心塔”,重建了大殿和达浦生纪念馆。殿前的老柏树仍枯干发新枝,一派生机。
    [color=rgba(0, 0, 0, 0.9)] 640 (5).jpg

    [color=rgba(0, 0, 0, 0.9)]本文完稿,黄昏时分,我到清真寺拍照。门卫老王,是位热情的粉丝,看过我不少文章。他让我乘电梯上了同心塔。远眺,晚霞满天,残阳如血;近俯,历史与现实交织,浮桥与塔影相映。这次第,怎不教人心生感慨:
    [color=rgba(0, 0, 0, 0.9)]六合南门轶事多,
    [color=rgba(0, 0, 0, 0.9)]如今谁能说清楚?
    [color=rgba(0, 0, 0, 0.9)]新冠过后耄耋少,
    [color=rgba(0, 0, 0, 0.9)]采访归来素材多。
    [color=rgba(0, 0, 0, 0.9)]写下寻常百姓事,
    [color=rgba(0, 0, 0, 0.9)]且付市民笑谈中。
    [color=rgba(0, 0, 0, 0.9)]滁水东流接地气,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杨柳春风荡清波。

    { or ''}
    640 (4).png
    640.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络安全法 意见 标签 粤ICP备17038699号-2 可信网站 世穆网

    公安备案号:粤公网安备44040202000779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粤(2023)0000030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