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gba(0, 0, 0, 0.3)]原创[color=rgba(0, 0, 0, 0.9)] [color=var(--weui-FG-2)]王宗维
西北大学 王宗维
一九五六年春,西北大学马长寿教授开始从事清代统网年间陕西回 民起义的历史调查工作。三月十七日,根据冯增烈先生的夫人提供的线索,并由冯先生导引,前往西安城东北郊光太庙附近的回民马氏祖茔,见到了清乾隆二十四年村立的两块石碑,文字有汉文和阿拉伯文,性质属纪功碑。其中一块,汉文部分列举了咸宁、长安二县回民公立这块碑时参加的村名和坊名。当时回民称一个清真寺管辖地区为一坊。每村、坊后记有三位代表人物的姓名。记载虽然不全。但基本上包括了绝大多数村名。
这一发现,为研究清代同治年间以前陕西西安地区回民的分布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文字根据。同治元年回民起义前,西安地区居住着大批回民。但是,起义失败后,除当时居住在西安城内,受清军严格控制,未能参加起义的数万回民继续留在原地外,其四郊回民都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迁往甘、宁、青、新等地。之后,关于原来西安地区回民的分布和生活状况,没有人加以详细纪录和研究。群众中流传的各种说法,又各不相同,使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这块碑文,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可靠依据,打开了解当时回民分布和经济生活状况的大门。
碑文所列的村、坊名,依顺序是:
南关村,解家村,糜家桥,上马村,下马村,杜城村,方桥头,沈家桥,河湾村,西铺上,曹吕村,三会寺,皂河村,东、西北石桥,凉楼台,湾子里,八家村,刘家寨,城角里,长条村二坊,北关厢,西菜园,东菜园,午门村,八府庄,石碑寨,井而上,大梁村,石家洼,东刘村,草滩里,桥上,牛而寺,方村,东铺上,米家崖,沙冢庄,新庄里,水洼堡,团庄里,洛家堡,沟上,疙瘩寺,西草店村,八家里,冯家滩,杏园头东、西二堡,东砂河二村,东草店,唐家村,上、下班家,南、北拜铁二村,寇家东、西二堡,马五十东,西二堡,东全子头,东撒家村,白家滩,白家嘴,西撒家村,苏家堡,行车桥,抵家村,本坊(即光大门)。
以上共计七十一村。排列顺序是先从南关开始,然后叙述西南郊,西郊。西北郊,北郊,东郊,最后到达西安东北郊与临交界处的几个村庄。
马先生当时根据碑文提供的村坊名称与清代咸宁、长安的几部县志对照,查出了大部村名所属的廒、仓(即清代上交公粮的地方。实际上就是行政辖属)和大致方位,但仍有许多问题搞不清楚。之后,我和张大鹏同志又按照这些村名和方位,在西安四郊进行了实地访问调查,收获不少。1957年冬到1959年,我有机会在西安郊区工作,更多地接了当地群众,掌握的资料就更加具体、详细。例如,我们在南郊沈家桥调查时,知道沈家侨有两个村,回民住在南沈家桥,北沈家桥不住回民。杜城村的回民不住城堡内,而住在城外的小村。碑文上没有列举鱼化寨,而寨内确实有一条巷子住着回民。方村即灞桥东二里之方家村,与灞桥镇的回民连在一起,但方村的回民还有发展到东部邻村西渠村的,等等。
通过实地调查,对碑文提供的资料理解的就更加具体深入了。
下面先将碑文所列的村坊名分别加以解释。
南关村:即西安城南关,又称南关厢、南稍门,小雁塔附近回民均属此坊。
解家村:解读“海”、“亥”,今仍存。位于西南城角外迎宾路北侧,与建新村相连。
糜家桥:今仍称此名。在解家村西南,东为西北工业大学,西为劳动南路。
上马村,下马村:在劳动南路西、丰登路南段马军察以东。今有东马家、中马家村,东南与糜家桥、解家村相互应。
杜城村:位于西安城南偏西十五里,为周代古城。今有杜城堡、杜城街,杜城庄,为城南一大村镇。当时回民住在城外,不住城内。
方桥头:又称双桥头。据说因有双桥得名,在南山门口南二里,清真寺遗址在村西门外。
沈家桥:在方桥头西,分南沈家桥和北沈家桥二村,以皂河为界,回民住南沈家桥,清真寺亦在此。
河湾村:在沈家桥西皂河湾上,又称河滩村。三河湾村。
西铺上:又称西坡上,相传因地势稍高有坡得名,又说是因有一商铺得名。
曹吕村:又称曹里村,因村民姓曹得名。位于坡上村西,据说,此坊回民住在大老鸦寨和小老鸦寨。
三会寺:又称赛会寺,讹为散回子,实为佛寺赛会寺得名,在西安城南三十余里,清代属郭杜廒,今属长安县管辖。当日回民分散居住,有清真寺遗址。
皂河村:在城西北六村堡西皂河旁,今分南皂河、北皂河村,嘉庆《长安县志》将原皂河湾村记为皂河村。
东、西北石桥:在城正西皂河岸边,因村北有石桥得名,今分北石桥北村、中村。
凉交滩:或即双楼寺,在城西三桥镇西漆河东岸,陇海路经此湾子里在其东。
湾子里:今称弯子村。在三桥镇东二里,明代有此村。以大路经此有弯处得名。
八家村:在三桥镇北、六村堡正西、又称八家滩,因位于渭河南滩地,以八户人居此开垦得名。
刘家赛:即刘家寨,在汉代未央宫天禄阁南和东南,今分大刘寨和小刘寨,清代与八家村同属叶马廒。
城角里:在西安城西北角,村址今已不存。
长条村二坊:清代属杨善廒。嘉庆《长安县志》称东西长条二村,清末改为东西长窎村,以当地人条,窎读音不分所致,位置在今西安城正北约二十里处。与渭河滩相去不远。
北关厢:即西安城北关。
东菜园:在北关厢东侧。
西菜园:在北关厢西侧。
午门村:在北关厢东北三里,清代午门仓设此。
八府庄:在城东北唐含元殿东约五里处,以宫府得名,庄东有八府庄路。
石碑赛:即石碑寨,位于城东北辛家庙西南。以村南有石碑得名。
井而上:即井儿上。在辛家庙西,今分共由、井北、井西三村。总称井儿上。
大梁村:今称梁家,在辛家庙北十余里,徐家湾地区以东。
石家洼,又称石家道,在西安灞桥纺织城东灞河南岸上,古代当西安通蓝田大道,为交通要塞,今属毛西乡。
东刘村:又称刘村,在石家道西,今属毛西乡。
草滩里:碑文与石家洼,东刘村并列,续志称与石家洼、东刘村同属曹家堡仓,此草滩里当在此二村附近之灞河滩上。
桥上:即灞桥镇。
牛而寺:又作牛儿寺,牛耳寺,在浐河十里铺北,米家屋以东。今分南牛、北牛二村。
方村:即方家村,在灞桥镇东二里,西渠村西。
东铺上:即浐河西岸公路道上的东十里铺村。
米家崖,在东十里铺以北约一、二里地,全系回民村庄。
沙家庄:在米家崖北。
新庄里:据《咸宁续志》记:“新庄村一社,统仲家巷、寺门口、石家巷、陈杜社、李家巷、南窑村六村”。今辛家庙东浐河西岸有新房村,村自东向西有南窑村、李家巷、陈家场、石家巷、寺门口、钟家巷,相传这些村子都建于明代。新房村即新庄里。
水洼堡:即光大门遗址北,灞河西岸之上水腰、下水腰村,洼读为腰、凹,清嘉庆《咸宁县志》称“水窑四村”,以地势低凹多水得名。
团庄里:按排列顺序应在今未央区谭家乡上下水腰与洛家堡之问。今名已无可考。
洛家堡:在上水腰、下水腰西北,徐家湾以东,滨临灞河。因与袁家堡相连,今又称袁洛堡。
沟上村:在洛家村(堡)西、徐家湾东。
疙瘩寺:据《咸长续志》,漕渠仓有疙瘩庙,在西安城东北四十五里,不知是否。
西草店村:位于北郊今草滩镇南,为草滩镇前身,当西安北渡渭河之渡口,后渡口北移,草店仍在。
八家里:又称八家堡。在草滩镇东五里,临渭河。明末清初,因有八户马姓人居此开地,成为村庄,初为八马家、八马堡,后来称八家堡。
冯家滩:在八家里东北灞河入渭河口西南,因冯姓人先居此而得名。
杏园头东、西二堡:在灞河以东新筑乡西南,今分杏园、杏园南村。
东砂河二村:灞河下游以北河滩,当地人称砂河,今兰家庄、老堡子、西堡子,都是当日回民村庄。《咸宁县志》载,兰、沙河,皆回民立义塾之地。可见这里还是回民教育中心。今属水流乡。
东草店:在今水流乡治所东,称草店村,其西为南草店、北草店。
唐家村:又称回回唐家,嘉庆《咸宁县志》已分为东、西唐村。今东唐村在新含乡西北五里,西唐村在水流乡水流村东二里。
上、下班家:今称班家村。在水流乡治东北二里,北临渭河。《咸宁县志》称八军村,《续志》称班家堡。
南、北摆铁二村:两村相邻,今称南摆村、北摆村。《咸宁县志》称拜、帖村。
寇家东、西二堡,今称寇家村,西寇家,前者属新合乡,后者属水流乡,在两乡北边,所为买家村,南摆村,当渭、灞河冲积地带。
马五十东,西二堡:今仍存马家堡,在水流乡草店村南,其南为唐家村。
东全子头:今潮桥新合乡东与临潼县交界处,有地名西泉,泉、全同音,东全子头当在西泉之东。
东撒家村:按方位似在东全子头附近。此处有回回道。
白家嘴:临潼西泉东有白庙寨,或指此。
白家滩:或在白庙寨北之渭河滩上。
西撒家村:在东撒家村西。
苏冢堡:今称苏家村,在灞桥新合乡东约二里,东接临潼县。
行车桥:又称行者桥,在临潼县城北通渭河以北各地的大道上。当日有大批回民居住。今分行老北村、行者南村。
抵家堡:新合乡苏家村东北二里,有地名候家村。据《咸宁县志》称纸、候堡,东为候家村,西为纸家村,抵纸音近,抵家堡可能就是县志中的纸家村。
本坊:即祖茔主人所在的坊村光大门。光大门又称光太门、光太庙、光泰门、广大门等,因位于唐长安城内苑光太门而得名,包括五村,从南向北,马家湾、上堡子、窑场子、什字街、后街。原分十甲,回民在七甲、八甲,其余为汉人。马家湾住回民二十四户。全住窑洞,上堡子二十四户,为房屋。广太门清真寺遗址较大。占地达十余亩。
以上是按碑文排列坊村名称所揭示的回民分布情况,实际上回民的分布不仅仅是这七十多个村寨,而是更多。如前所述,回民把一个清真寺辖区称一坊,参加一个清真寺活动的穆斯林,往往不限于一村,有几个村的穆斯林共同在一个清真寺参加活动。所以在一个坊区人数较少的村子就未能一一列举。还有,碑文是为马氏祖茔而立的,参加者必然有一定的关系。那些与马氏关系不十分密切,或者有其他原因的,自然不一定参加。根据调查,除碑文所列村名外,当时住有回民的村庄还有不少,顺序仍按碑文次第列举如下:
碑林区:小雁塔、张家村(张子华庄)。
雁塔区(自东向西):曲江池、叶护冢、二府庄、丁白村、姜村、首帕张、塔坡、大老鸦寨、小老鸦寨、查张村、鱼化寨。
莲湖区:草阳村(草场下头)、回回巷、马家庄、饮马村、马军寨、火烧碑、大白杨、曹家堡。
未央区(自南向北):凹里村、三桥,铁锁家、方新村、高庙、辛家庙、白花村、帽耳冢。
新城区:韩森寨、元家堡子。
灞桥区(自北向南):回回曹巷、马家、兰家、党家村、神鹿坊。
西安城内还有十三坊回民。
西安市区以外,长安县的郭社、子午、沣西海家坡、拜家村、计家村、马务北堡、赫家村等地,也居住着不少回民。
渭河以北咸阳县东西六十里的渭河岸边,分布着数十个回民村庄和回汉杂居村庄,其中以与西安六村堡隔河相对的苏家沟、渭城湾地区,回民村庄尤其众多。他们与西安回民有着千系万缕的联系。
西安灞桥区以东,接近临潼、高陵。新合乡东遍临潼行者桥、回回道。北达高陵县的回村蔡家,喇叭张,由此向东,就是临潼雨金镇西南的官路郑、南拜、北拜、新集、菜园、马家堡等十三回村。行者桥北有渡口,寇家堡也有渡口。古代就已是来往通道。
上述村坊的分布,除城内十三坊外。其余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地理区域看,很明显地是东南方向少。西乡,尤其是北乡多。西乡、特别是北乡有许多连成片的村庄。而东南乡则是零散的、稀疏的分布着。就以最大的村坊为例,三会寺是长安县最大的回民分布区之一。但通过调查了解到。该村原是汉族居住的大村,而回民则是后来迁入与汉民杂居,人数尚不能超过汉人。
第二,从自然条件看。回民的分布地区,主要是在渭河两岸和从南向北流入渭河的支流沣河、皂河、浐河、潮河下游,特别是诸支流入渭地区。而上游则是极少见的。这些地区。在回民入居以前,绝大部分是未经开垦的河滩水洼、草地,有的就是冲积河滩。很少有人居住。如皂河下游的皂河村、八家滩,灞河下游的上水腰,下水腰,渭河南岸的冯家滩、草店,原先都是水洼草地。上下拜家。东西寇家和东砂河村子,完全是冲积河滩。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不论从土质情况或是抗涝条件看,远远不如东南乡地区。土质改造的历史。也比东南乡晚,而且就是在回民入居以后才开始开垦的。
第三,从历史上看,西安地区是周、秦、汉、唐的京师所在,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各种村名,地名,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就连回民居住的村庄也不例外。大体说来,在许多古老村镇居住的回民,人户较少。而且多分散在城外或者偏僻地方,显然是后住进村。或者依附于这些村镇外围,而回民单独居住的村镇,大都是后起的,乡散布于沣、皂,浐、灞、渭等河滩地带。从地名反映,如八家滩、河湾,水洼、东砂河等等,是回族人民披荆斩棘,开挖荒滩慢慢经营起来的。铁锁家,拜铁家、寇家、马家等,原来只有几户人家劳动生息。后来才成为村堡的。可见后者历史较晚后期形成的村庄,数量不少,主要形成于元、明、清三代。清代又分前后期,清初是一种类型。清同治以后又是一种类型。后者是回民起义失败撤离陕西,外地居民迁来形成的村庄。
盛唐时期的长安,经过唐末,五代时期的政治动荡。遭到严重破坏。两宋时期没有恢复到原来的局面。村野萧条,人户稀少。蒙古军队占领长安,元世祖忽必列于至元九年冬十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为封地,从此安西王成了元朝统治我国西南西北的将领,西安成了安西王的统治中心。忙哥利建王城于今西安城东信北辛家庙东、米家崖西老人仓附近,按蒙语称王城为斡尔垛。王城周围的居民区包括今石家街、胡家街(庙)、尹家街、杜家街、苏王村,秦门街等。至元十五年忙哥剌病故,王府相继续治事至十七年。后阿难答为安西王,但元朝以西安为统治西北西南的军政中心的地位未变。
在元朝统治西安地区时,西安有许多带有时代烙印的村镇名称。保留至今的像东北郊的乎沱寨,北郊的马乎沱,南郊的乎沱,东南郊的金乎沱等。乎沱为蒙古语集镇之意,说明这些地方当时是蒙古军民聚居之地。
蒙古军队的成分是十分复杂的,内部包括许多民族。《元史、世祖纪》,至元十年,“签陕西探马赤军”。探马赤军原是蒙古攻金时木华黎所领的一种贵族军队。后来有许多色目人加入,其中包括回回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此时所签的探马赤军,自然包括一部分穆斯林。安西王的军队参加过许多次重大战役,不断有补充,也有淘汰,就在此年淘汰的“陕西贫难军”,就与诏令中所说的“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一样,成了军户或屯户。
及至元灭宋后,元代的屯田事业不断发展扩大。军士解职为农者不断增加。这样,表现元朝特征的一批地名相继出现。但是,有元代特征的村庄不一定的回民村庄,如上举之金乎沱。但其中确实有一批成了回民的聚居区。如安西王府所在地斡尔垛附近,东至米家崖、牛而寺,西至北关、东、西菜园,北至新庄、光大门、乎沱 寨、上下水腰直至冯家滩,有很多回民村庄。
关中地区回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渭河两岸和流入渭河诸水的下游地区,西安也是如此。其所以如此,主义原因, 大概与元朝军队的驻防有很大关系。蒙古军队主要是骑兵,军士有肉食习惯。尽管元朝统治关中地区时,关中农村已不如唐代繁荣,但仍有大量农民在农村进行生产,元朝官史还要靠从农民手中征收的粮食以供军用。《世祖本纪》,至元十八年六月,“增陕西营田粮十万石,以充常费”,说明征收数字在不断增加。这样,军马和牛羊就不能占已有农田毁耕放牧,只有在河滩草地屯驻。就是陆续“随地入社”或从事屯田的,大多也在附近地区。
元朝灭亡以后,明朝洪武七年开始在原唐长安城遗址上修筑西安城。西安又成为明统治西北重镇。元统治力量败亡后,西安附近的许多蒙古遗民失去依赖,成了完全靠自己劳动生产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原来以军营性质为名的居住区逐渐改为村、堡,寨、庄的名称这类性质的村庄名称兴于宋代,明代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元代蒙古军中信仰伊斯兰教的虽然有,但是不多,特别在西安地区就是如此,然而到了明代,伊斯兰教却得到了发展。明西安城内专门设置了伊斯兰教居民居住区,敕修了几座清真寺,于是伊斯兰教在原蒙古西城军队的后遗中迅速传播起来。明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因为这批蒙古军的后裔在关中生活了一百多年,普遍接受了汉文化,交往中通用汉语,又与汉人有着长期的婚姻关系。这样,在接受伊斯兰教后,除过在信仰和风俗习惯方面有某些不同外,而主要的经济生活、生产等方面没有多大区别,信仰伊斯兰教的称为回族、回民,其余则是汉民。从明代到清初,西安地区虽然回汉杂居,有的是村落相邻,街巷相望,有的是汉回杂居。但在生产上相互促进,生活上相互支持的风气却在不断发展,这对当时西安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是起了促进作用的。
回民的主要生产门类是农业,农业中尤以浪食生产为主,我们从西安四郊回民分布的一百多个村庄中可以看见,这些村庄都处在平地田野之中,是良好的农业生产地区。这一百多个村庄,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老村,即元代以前久已形成的村子,这里久已是汉族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基地。后来迁入或由汉人改信伊斯兰教的居民,不能不受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我们曾在沈家桥调查访问时,老人们说,他们不种粮食靠什么生活,他们在杂居的村庄里,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习惯、时节,和汉民没有什么区别。由回民单独居住的村庄。是元代以后慢慢发展起来的。在农业生产上仍然受着老村的影响。
不论在老村或是在新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回民。他们的生产条件要比原来居住的汉民艰苦得多。从东北乡最远的东西寇家、上下班家、东砂河等村庄开始,一直到皂河流域的皂河湾、八家滩、铁锁家,回民是在沙地、河滩、水洼上改土排水造田,通过艰苦的努力,才将荒地变成良田的。就是居住在老村庄的回民,也不住村镇中心区,而是在村边或村外,耕地大部分也是从荒地上开垦出来的。从鱼化寨到曹里村的路上。有回民居住过的老鸦寨(老烟庄、小烟庄)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仍有大片水洼、沼泽,老鸦或老烟的来历,可能就是因水洼音变而得名。南沈家桥临皂河,当日也是皂河河滩。当然,这并不排斥回民向老住户购买的熟地良田。但这是极少的一部分。
在农业生产中,还发展起了蔬菜种植业和园艺业。从村落分布看。南关、西关、北关居住着一部分回民,东菜园、西菜园等村自然是以种植蔬菜 而得名。四大城关是城市蔬菜的生产、供应基地,而回民占有三关。西关又与西南城角的解家村、草阳村、回回巷、马家庄,西北城角的城角里连成一片,据调查这里不仅是回民居住和生产区,而且曾经还是一个商业区的交易市场。
园艺业发展最大的,有光大门马家湾(又称回回湾)的马家花园。马家花园位于湖河西岸,岸上有两亩多地的羊圈,花园广约十余亩,有育苗的温室设备遗址。种菜种花。十分适宜。这里种植的蔬菜和花木,不像东西菜园的蔬菜全是向市场出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需要,或者是观赏。这一方面反映出清同治年以前,回民中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富户。而且还建立起了供自己享受的花园。
从马家花园的羊圈,我们进而联系到回民的饲养、放牧业,二亩多地大的羊圈,可容纳羊只四、五百头,可见养羊业的发达。养羊是回民的生产传统习惯。更是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肉食、乳食的根本来源。大体来说,居住在农村的回民,都有养羊的习惯。而靠近沙地、河滩地区的回民村庄,为回民发展养羊业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象光大门马家的数百头羊,不可能是饲养(喂羊),主要是靠放牧,广阔的渭河滩,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牧地。其他靠近河滩的回民村庄,回民除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无不兼以养羊业。清代前期关中地区普遍发生的回民羊群与汉民农田的矛盾,正是回民养羊业发展的表现。因为羊群啃食汉民庄稼,经常引起汉回纠纷。养羊业对回民来说,除供给日常乳食、肉食外,羊肥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沙土地、盐碱地的改良,是任何其他肥效所不及的。另外,后期形成的名食长安羊肉,自同治以后货源亦不从陕西购买,但归根求源,无疑是从关中所生产的羊肉逐渐发展而来。西安铁家的羊肉先有盛名,铁家原籍铁锁家,有地七十多亩,在西安开羊肉铺,羊只主要从本地购买。
商业是回民的传统行业,西安地区也是如此。当时,西安城内有数万回民。有的在农村有土地,有的就是居民,这些人除宗教职业者外,大都从事食品加工业和商业,以商业收入维持生活。当时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小商小贩,或长途运输。直至同治初年。
 [color=rgba(0, 0, 0, 0.9)] 西安地区回民中还没有出现与满、汉富户相比的富商大贾。当时。西安地区最知名的富户是马德兴,他是西南城角解家村西的中马家人,占有数十亩土地,本人在西关当骡马羊的经纪人,很有能力,收入也很多。但与大商人相比。就大有逊色了。像这种经纪人,又称牙行,自己没有多少本钱,靠当中间人维持生活的,不论在城市或农村,为数还不少。 [color=rgba(0, 0, 0, 0.9)]
总之,西安地区居住的回民,在几百年前的时间里,以自己艰苦的劳动。开垦土地。从事农牧业生产,为西安地区荒地的开发利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论和汉人杂居,或是分村而居,但在生产上是相互支持相互援助,生活上是互相关怀互相照顾的。这种和睦关系,为共同建设西安地区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在历史资料上还找不到重大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民族矛盾和流血冲突事件,而和平的环境保证了共同的生产和建设事业。当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西安地区、特别是河滩、沼泽、沙地的改造、建设事业中,曾经有过回族人民付出的艰苦劳动和他们创立的功绩。
[color=var(--weui-FG-2)]
[color=var(--weui-FG-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