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989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版主
  
- 积分
- 35643
    
|
{ or ''}
本帖最后由 济南的清真寺 于 2024-10-21 18:33 编辑
漯河市清真东寺建于1933年(民国22年),地址在万庄。清真东寺位于铁路东水楼后街,原由居住在铁路东的七家掌鞋户筹建。现寺地址于1936年(民国25年)迁建于铁路东水楼后衔,万顺街最西边。
民国年间,漯河火车站商业市场日趋繁华,同时大规模穆斯林群众来漯河谋生,的引来了各行各业的谋生民众。1912年禹县山货场赵国栋几户回族掌鞋匠来到源汇区火车站票房下沿摆摊修补鞋子,租住铁路东万庄一带。到1929年有赵九、王成、王树发、王树喜。何得海、何有泉和谢家相继从禹县举家迁来漯河市清真东寺原和北寺同坊。因回族老人去清真北寺礼拜不便和遇红白事请阿訇不可能随叫随到,被迫就近建寺。由于户少人穷,经济力量有限,就在万庄租了三间草房立寺,由南阳李阿訇当代位阿訇(后为阿訇)。水房是在院中用席搭的临时棚子,其凄凉可见一斑。他们的虔敬之心感召了回民大众的无私相助。1930年捐款在水楼后街买夏小宝家地产728平方米,盖起大殿3间,东屋水房4间,南屋4间,全为草房。由于贫困有时连烧水的煤都买不起,幸有慷慨的谢晋贤全力相助,购置水壶家什,并由自己的“清香池”澡塘供给清真东寺煤炭。自此,铁路东回族穆斯林群众总算有了自己盖起的清真寺,豪迈地称清真寺为禹县山货场寺。
东寺1958年被迫关闭,寺院被街道工厂占用。1984年经乡老赵万章、马朝文、李世彦多方交涉,要回了清真寺。因寺院损坏严重,极需重新整修,1987年经社首赵万章、杨文赐呕心沥血筹集资金,盖起了南北楼16间,适时利用了市房产局包赔的4200元及南寺支援的 14000元才使东寺的面貌大有改观。
建国初期,东寺有回民50多户,200多口人,是当时漯河回族聚居最小最穷的一坊。建国后人口增长,原来三间大殿已不能满足使用,1994年初筹备重建礼拜殿。侨居香港的回族教胞穆友坤回漯省亲获悉,慷慨捐助港币2500元,年逾古稀的回族老人杨文赐捐出多年盖私房的积蓄2000元,李济民阿訇捐出5000元,并向郑州、西安、上海等地筹措资金82000元,于年底动工,第二年初竣工。还修缮装饰了水房屋和北讲堂,装了电话,使清真东寺彻底改变了旧貌。
清真寺于1995年初竣工,新建礼拜殿即南北讲堂16间,男水房3间,女水房3间。寺内翠竹成荫,果树数棵,各品种花木争相开放,争奇斗艳,方显我圣教辉煌。
清真寺配套设施齐全,新装太阳能热水器即锅炉,每逢主麻和重大节日,可容纳数百穆斯林做礼拜。
清真东寺户少人穷,历来教风清廉,全凭虔诚支撑,1938—1939年河南四大阿訇之一尚希贤阿訇在寺内座过位,另外还有李阿訇(南阳人)、宛俊章(郾城人)、买永新、穆清廉(周口人)、曹运清(周口人)、李景泉(郾城人)、袁圣品(周口人)、李明伦(郾城人)、李明甫(郾城人)、方瑞德(周口人)、马义喜(周口人)、李济民(叶县人)、穆华旗(漯河市人)、王召甫(南阳人),穆圣光(漯河市人)等·穆圣光阿訇 河南漯河人 现任漯河市召陵区清真东寺阿訇 教长
|
{ or ''}
|